司马迁与《史记》
——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邱江宁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庄向娟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03日
记者:司马迁之所以能完成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深刻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邱教授,你能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分析《史记》能写出的原因吗?邱江宁:西汉建立,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作学术的综合。秦可灭六国,却败于出生陇亩的陈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被出生微贱的刘邦打败。其中的原因需要有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化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早在汉惠帝四年,废除挟书令,奖励献书,提倡讲学。汉武帝时期还“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进行文化整理”。司马迁父子相继主持这项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得以阅读秘籍图书,成为那时最博学的人。
国家文治武功处于鼎盛期。武帝时期是一个变动空前的伟大时代,出现了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解、董仲舒、司马谈、司马迁、桑弘羊、东方朔、主父偃等天才人物。
记者:我们知道,司马迁系出名门,祖上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尤其他的父亲司马谈对其更是精心栽培。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有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刘彻,是他使西汉成为当时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这些对司马迁写出《史记》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
邱江宁: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是蜀郡守(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靳事白起。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即,既为京师咸阳的铁官,又是全国的最高铁官,不仅管理手工工场,还管理铁市买卖与征税)。司马无泽,汉朝时汉市长(长安市长,管理长安九市的经济,征调全国物资,保证京师消费,洞察全国市场信息,集散输往中原内地与西北、巴蜀的各色商品,是当时经济学的权威人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是位天才的历史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对《史记》的发凡起例,尤其是对司马迁的精心培养,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天官即天文学唐都是位重实测的天文学家)。唐都至太初元年与司马迁一起制定了太初历。司马谈又受《易》于杨何,司马谈还习道于黄子。黄子是文景崇尚黄老之学时代的道学权威学者。司马谈重振天官学,《史记》中的《天官书》、《历书》是司马谈与司马迁相继总结和发展了的古代天文学。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其实是父子俩的共同宣言。
记者:在写出《史记》前,司马迁经历了一系列的大事件,这对他增添生活阅历,写出《史记》有着重要影响。您能给我们说说这些事件吗?
邱江宁:郭解事件。郭解之事,司马迁亲见亲闻,所以写得十分详尽亲切。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才者。郭解事件给19岁的司马迁心灵极大的震撼,郭解“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他身上集有大恶;郭解言必信,行必果,排纷解难不受人之报,又集有大善。20岁的司马迁壮游天下,考察游侠行踪,郭解事对他影响非小。司马迁理解的游侠是“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赞》卷一二四)
司马迁曾壮游天下。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跨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行程近三万里,历时约二三年)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求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
扈从巡幸。司马迁很得汉武帝信任,从元鼎四年起巡行郡县、祭祀五帝、东巡封禅,常为侍从。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巡幸三十四次,所有这些巡幸,只有两次司马迁没有扈从参与。从巡中,司马迁深深地呼吸着大一统时代的气息。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是司马迁出仕郎中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司马迁这时35岁。此行作为钦察大臣,肩负“经略西南夷之任务”,(即以监军身份征略西南夷,其任务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后到当地设郡置吏)这对司马迁创立民族史传,形成民族一统思想,有重要意义。
负薪塞河。塞河工程,一是堵塞河南缺口,二是导河北行二渠使其宣泄,功成,消除了梁、楚之地,即河南、皖北、苏北地区水患。塞河需要大量的柴薪和木桩,木桩短缺,汉武帝下令砍伐淇县境内的竹苑,以竹代替木桩。柴薪缺少,影响治河工程,元封二年夏四月,汉武帝祭祀泰山回京,亲率百官赴瓠子口塞河工程现场,令扈从官员自将军以下与士卒,每人负一捆柴薪支援塞河工程,司马迁也背负一捆柴薪参与这项行动。汉武帝亲临黄河岸边,举行祭河仪式,沉白马玉璧于河,为鼓舞士气,汉武帝作《瓠子之歌》二首,令万众呼唱。当时的场面可以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飘飘、人山人海”来形容。瓠子,古水名,是分黄河水而形成的一条溢洪水道。瓠子分河之口称瓠子口。中国古代作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是从汉武帝时候开始的。元封二年(前109),为害二十余年的黄河大决口给睹住了。司马迁时37岁,正值盛年,西汉亦正当盛强。此事更激发了司马迁的凌云壮志。作《河渠书》。
记者:历史上,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而遭受了宫刑之辱。这个大遭遇对司马迁完成《史记》有着怎样的影响?
邱江宁:李陵之祸: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48岁,《史记》草创未就,遇李陵之祸。以腐刑代死罪。汉武帝听任司马迁受腐刑,是欲折其心气而后快的。司马迁所以说:“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司马迁毅然选择腐刑这种最残酷的刑法,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就是受到一定要把《史记》写完这个信念的支撑。
记者:邱教授,再次感谢您能抽空来路桥,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史记》和它的作者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