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根本精神
以德为体 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
——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光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庄向娟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7日
记者:吴教授,您好,首先感谢您于百忙之中抽空来路桥给我们开这次讲座。站在现代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审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对于儒学而言,有了新的意义。我想了解的是,何谓“儒学核心价值观”?吴光: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儒学是什么”的问题,即必须给儒学以适当的定位。
记者:那“儒学”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认识“儒学”?
吴光:有人将儒学定位为“伦理本位主义”或“泛道德主义”,我是很不赞同的。我在十八年前出版的《儒家哲学片论——东方道德人文主义之研究》一书中就批评过这些偏见,而从本质上把儒学定位为“确立普遍内在的人类道德主体性同时极为重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肯定因而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儒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以德为体,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道德人文精神。在儒学系统中,伦理讲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秩序(所谓“伦者,序也”),道德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所谓“为仁由己”),如三纲五常是伦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是道德。
构成这一道德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即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
记者:那您给我们详细谈谈仁爱、和谐、诚信、中庸。
吴光:所谓“仁爱”,按照孔子、孟子的说法,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由此而发展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人文精神。像明清之际文学家张岱说的“予夺之权,自民主之”,像同时代的思想家黄宗羲说的“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思想,就是先秦儒家“仁爱”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朴素民主思想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礼记·礼运》宣传的“大同”理想,实质上是提倡“多元和谐”的“太和”社会理想。因为儒家一向是重视“和而不同”、 “和为贵”的。所谓“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境界。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所谓“中庸”,就是“用中”,即推行“中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的精神。这种思想极为高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
记者: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与宽广胸怀,这也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所需要的思想理论。从更具体的方面来看,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人,儒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吴光:一个和谐社会是否能够成立并得以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主体。而高素质人群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的培植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而且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使之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需要经过自我修养不断完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境界。
儒学在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完善道德人格方面是有深厚传统和丰富资源的。这特别集中地体现在《礼记·大学》篇所记载的“大学之道”中。所谓“三纲领、八条目”,简言之就是“明德、亲民、行善”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字,而“以修身为本”。用现代通俗语言来解释,就是要培养明道德、爱人民、做好事、利国利民的人才。儒学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家庭和睦、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是要培养有知识、有道德的人。这对我们在当代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是有启示意义的。
记者:儒家历来提倡天地之间人为贵,主张社会以人为本、国家以民为本。而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文明有礼。这两者之间似乎又有了某种关联。
吴光:儒家所提倡的,从根本上肯定了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发言权。而在推翻了君主专制的现代社会中,儒家的民本思想必然能与现代民主思想相接轨,从而推动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黄宗羲、张岱、谭嗣同的民本民主思想,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继承与发扬儒家的仁爱、民本思想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恰恰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中国式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色。
记者:说到和谐,不得不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在这方面与别的学说有何不同?
吴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决好自然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问题,这是确保自然资源不致枯竭、人类得以永续发展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方面,西方科技文明中“征服自然”的口号,中国法家思想中“尽地力之教”的口号,尽管在需要开发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不失为进步的思想主张,但在自然资源已得到高度开发、甚至存在资源枯竭危机的时代,就是不合时宜的思想了。因此,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资源与适度开发、节约使用辩证统一的和谐生态观与均衡发展观。这方面,儒家历来提倡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思想主张正合时宜,对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记者:儒学推行“中道”,现代社会提倡诚信,二者之间有契合处吗?
吴光:儒家的诚信观念在现代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 “民无信不立”。 “中道”往往是解决矛盾、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处理发展模式乃至处理国际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记者:总的来说,儒学核心价值观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怎样的积极作用?
吴光:儒学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乃至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有着其他文化价值观系统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的积极作用。
这种积极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儒学作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员的作用,发挥儒学作为提升人类道德素质、展现人生意义、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的作用。
当前,在中共十七大精神鼓舞下,中国社会正迈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中,儒学“以德为体,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及其以“仁爱、民本、和谐、诚信、中庸、忠恕”为主要范畴的核心价值观,必将在加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发挥其积极作用,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的“全球化”而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建设多元和谐世界新秩序而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