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养生健康
——访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现任住持张高澄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庄向娟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4日
编者按:《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被视为诸子百家之一——“道家”先期最为重要的著作,后又被道教奉为经典。《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全文八十一章,五千余言。《道德经》对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传到海外,在文艺复兴前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读《道德经》,亦可透过宗教的阐释,获得宇宙、世界、人生的智慧,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裨益之处。记者: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非常紧凑,许多人的身体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可谓是每况愈下。其实我们特别羡慕一种人,那就是像道士之类的隐士。他们吃素,没有条件吃高级营养品,有时连普通老百姓的饮食标准和营养条件都不如,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的工作量却大大超出常人。张住持,我们先不聊养生问题,我们想问问,在这样一种极端不符合养生的状态下,你们是如何保持健康的?
张高澄:我个人体验,这不仅仅是懂得保存精气神问题,或者精气神练化问题,也不是休息问题,这完全得益于《道德经》中养生的秘诀,完全得益于古人给我们开发的无极先天之养生妙道。
我们道人顾名思义,应当是按照自然法则生活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行为都应当是“唯道是从”,也就是唯自然是从。各种所谓人生的可欲之事、名利地位、口腹之欲,甚至许多当下价值观念中重要的事物,都在自然的框架下摆在合理的位置。自然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妙理,万物莫不“尊道贵德”,然而普天之下难于自然。那么自然之理妙在哪里,一个人乃至天下人如何才能自然,自然的好处在哪里,彻底的自然会达到何种结局,这些都能在《道德经》短短5000字中得到答案。
可以这样说,几乎《道德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渗透了自然的原则,都可以当作养生的经典来思考、来应用,甚至当作摄生秘诀。因为几乎一切人类的生活层面和角落,都可以运用自然的原则去把握,并赖籍以调整我们的身心,使之合于自然规律,这是《道德经》的基本要义。
记者:张住持,您如此推崇《道德经》,那我们这些常人是否能将它当作养生的巨著来对待?
张高澄:显然不能,如果仅仅把《道德经》当作养生的巨著来对待,那我们就太不能理解大道的妙境、太无知、太缺乏道性了。在《道德经》中,宇宙自然的真理,是按照自然法则的整体、本原全貌来叙述的。虽然《道德经》的每一句都高度地合乎养生的真谛,但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森林一叶。对于我这样尚未完整理解大道的人,达到的这些养生见地,最多不过同盲人摸大象一样。虽然如此,我对自己的心得体会仍然感到欣喜:因为这个小小的发现已经堪比人类至今所能达至的养生最上乘境界了。
仔细研究过《道德经》的人,都不难发现《道德经》是在描述一条最为简易的获取最大效宜,同时又与万物和谐无碍的道路,因为没有任何道路能够比“无为而无不为”更有效率来获取最大的成果,更和谐自然了吧。这里,最极端的完美的成就和最极端的无为清净,居然结合起来!使人类活动和自然直接关联在一起,互利互助,这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也是养生的简便法门:当你和自然完全合拍的时候,你的身心便会上升到从容愉悦颐养天年的水平。
记者:要达到这个境界恐怕太高了,我们似乎难以做到。
张高澄:《道德经》认为,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容易,可以说过分容易了。难道世间还有比无为清净更为简单的事情吗?所以《道德经》说:“吾道甚易知,甚易为,天下莫能知,莫能为。”问题是人们不想去做,也不敢相信有这样的美事,大多数情况下是被那些可欲之事所迷惑,而丧失了自我。
《道德经》同时还解释了如何达到这样的道路。按照《道德经》提出的明确方法步奏,人们是完全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经》不仅仅指出了一条在万物与自然之间永远是畅通的自然大道,这不仅仅是养生的最高窍妙大门,也是治理公司、国家、管理天下人类的最省力的原则。《道德经》告诉我们大家的一条真理:就是极端简易的道路往往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结果,这也是可以广泛运用到养生各个领域的一条准则。
记者: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超复杂的身心相互作用系统,所以养生、修性、修道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技术性的环节,养生修行应该怎样去掌握这些环节,从而达到产生真实效益的目的?
张高澄:养生,首先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道和器之间的转换,从比较浅的层次上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功能与器官之间相互作用,先天后天之间转化。这个转换是真妙道的核心,成功的掌握这个转换,则可以养生,可以得一。无道之人,此两者无法自然畅通,进不能蓄志养志,昌明广大,退不能保身明哲,尽享天年。
其次,我们的方法,全都是围绕着无为、通、松、彻底放下自我的意识来进行的,也就是修心性,是养生修性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就是达至道德经所说的“如婴儿”一样,虽然是一生中生机最为活泼的极端状态,但也是人生中最为混沌恍惚的阶段。我们的方法是让天地自然来炼我,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方法强行锻炼。
记者:说到养生,我们都知道,应该食用干净的食物,我们对道士的饮食习惯非常感兴趣。那么,道人所谓“干净的食物”是怎样界定的?
张高澄:养生是全方位的,包括起居饮食,因此我们的食物也应该是干净的。干净的意思是吃进去的食品要不过分增添欲望。动物食品,还有一些植物食品达不到这种要求,应该避免。有时我们还要辟谷,完全不进食,只喝点水。这样可以有助于进入彻底的寂静,从而比较轻易就能体悟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样一个生机盎然自然而然的境地。
记者:张住持一直在说“自然”,提倡道教的宗旨不过是遵循自然这个大道,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您所强调的“自然”呢?
张高澄:道家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对“道”的深刻理解和效仿。道教的宗旨不过是遵从这个自然大道, “不可须臾离者”,所以大道简易。连续不断,恒常不变,养生之道是非常经济的治身妙法:因为平时的起居稍微注意,便可以免去昂贵的治疗。
自然的路线固然一条,但是有正反两个方向:一是顺而生,二是逆而化,此两者都是清静无为自然妙道的本体,养生者必须完整地理解,并按照这样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身心,使其能够合于自然,达到众妙,即所谓顺逆皆妙的规律,才是我们道家认为完整的大道、大智慧,此等智慧是一切真实不虚的真理的基础。我们道教认为世间没有哪个事物离得开自然本体而独立存在。
记者:古今中外,言养生之道,最透澈博大精深者,莫过于道家。道家养生决然不是纯修形体,徒事延年而已。但要现代社会里忙碌众生去捧一本晦涩的《道德经》潜心研究养生的秘诀几乎是不可能的,张住持的养生见地多少让我们领悟了些什么。本篇访谈与张住持的见地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森林一叶,感兴趣的读者,还可南官人文大讲堂去聆听张住持的精辟见解。再次感谢张住持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