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访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建军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庄向娟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1日 

记者:十多年前,歌手韩磊的一首《走四方》风靡大江南北。“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这首歌曲能引起众人的认同,无非是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李教授,那个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李建军:这首歌弥漫着一种彷徨的情绪,反映出人的一种无所适从,迷茫成为那个时代的标记。歌里唱到,“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依然/一个人走在荒野上/默默地向远方/不知道走到哪里/有我的梦想/”,不知所往的荒野行人,正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影像;“一路摇/一路唱/一路茫茫山岗/许多人走过这地方/止不住回头望/梦想刻在远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远方与故乡的追寻与回望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彷徨之后有不少人开始颓废。贾平凹出版于1993年6月的《废都》讲的是聚集在西京、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的颓废故事。在这颓废故事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几近彻底的精神之“废”和痛彻骨髓的文化失望,令人好不悲凉。此书也反映出作者丧失了作为精英作家生存的支点,无法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在世纪之交的当下,感觉到了中国社会文化有一种世纪末的“废”气,但又从精神和情感上自觉不自觉地沉醉其中而又不甘心就此颓唐和幻灭,这是最关键的。我们不妨说《废都》其实是一代知识精英绝望和幻灭的挽歌,是人文知识分子世纪末颓废情绪的大曝光;贾平凹和主人公庄之蝶的心态及命运,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当时部分知识精英的精神缩影。
  知识精英颓废淡出了,文痞无赖粉墨登场了。王朔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异军突起,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扫文坛,其作品辛辣地嘲笑崇高、刻意地颠覆神圣、恣肆地讥讽价值。其“我是流氓我怕谁”、“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豪言壮语”被疯狂追捧,成为当时很多人的口头禅。痞子无赖哲学的大行其道,其实正是那个时代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动例证。
  记者:面对日渐荒芜的精神家园,仁人志士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祈盼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在时代呼唤下,儒学开始复苏。儒学作为华夏民族的核心话语,与其它的学术文化相比,她又有哪些特点?
  李建军:她有着三个特点:崇实(入世)是其根本特征,重情是其主体内容,尚和是其核心理念。而这三点,也正使儒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从时间上讲,儒学可以古为今用,其亘古长新的思想质素可以成为中国当下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从空间上讲,儒学可以中为洋用,其源于华夏的智慧结晶可以成为当今世界重建人文信仰的重要源泉。
  记者:人们信仰儒学,却不像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那样设置天堂、地狱,诱导信众将希望寄托于来生来世,将理想悬挂于彼岸世界。应该说,儒学与它们相比,更崇实。
  李建军:是的,与一些宗教将理想悬挂于彼岸世界相比,儒学是倾情此岸世界,注重今生今世。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回答弟子关于死后世界和鬼神之事时,鲜明地提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对彼岸世界存而不论,对鬼神之事避而不谈。儒学关注今生今世,不谈彼岸世界,显示出一种极为难得的理性精神,散发出一种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
  记者:众人如此提倡儒学,我们在精神家园重建中,又能汲取些什么?
  李建军:儒学号召儒生在为群体事业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则行,舍则藏”,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先行者。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指出“修己”的目的在“安人”,修养自身意在造福社会,惠泽他人。孔子一方面勤学精修,一方面致力于经世济民。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曾周游列国以求大济苍生,碰壁后回到鲁国又致力于典籍整理和教育事业,“进则建功立业,退则著书立说”,孔子的进退都是以群体的事业作为个体的指归。
  总之,儒学重视此岸世界,强调个体在为群体事业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无疑将是精神家园重建中最应汲取的思想资源之一。
  记者:儒学文化重情,中国人往往为情而活,中国人考虑一件事是否合适,爱讲“合情合理”,情在理前。这是为什么呢?
  李建军:这还得从孔子讲起。其实,孔子的仁学就是建立在心理情感基础上的。孔子弟子宰予指责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孔子批评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完全是从人情角度诠释三年之丧。孔子主张推己及人,提出“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都是从人情角度出发的。其实,孔子的整个仁学也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考察原始儒学,我们可以发现儒学大厦的根基其实就是人之情感心理。后来儒学的发展遵循此途径则迈上康庄路,违背此法门则步入死胡同。总之,儒学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的文化:伦常为重,利害为轻;情义为重,讲理为次;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灵活性强,形式性弱。儒学往往化理为情、化礼为情,又以理化情、以礼化情,最终达到情理的高度统一。
  记者:儒学尚“和”,儒学的这种尚和思想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建军:近两百年来,由于对自然界的无量开发,残酷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的物质利益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至于爆发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和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调,人格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这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无疑是人类要面对的最大课题。其中“人”的问题是关键。对此,“尚和”的儒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儒家“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是说在“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人初产生时,虽然得之于天,但是一旦有人, “天”道就要由“人”来彰显。如果“人”能对“天”有所敬畏,尽其保护之责,则“人”与“天”自然就和谐了。
  第二, “人我合一”(同人我)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人(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人我合一”是说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关系。为什么“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关系呢?《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即人世间的道理(人道)是由感情开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出发点。你想想,如果把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他人,那么社会不就可以和谐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爱”扩大到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爱,那么世界不就可以和平了吗?
  第三, “身心合一”(一内外)将会为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身心合一”是说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和谐关系。儒家认为,达到“身心合一”要靠“修身”。如果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再加之由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那么这个社会就可以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可以说,当今人类社会遇到问题,儒学可以为其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反之,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机会。
  记者:儒学的普世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充分吸取儒学崇实、重情、尚和的思想质素,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可以让生长于这个家园里的人生之花因为“实”而更加芬芳,因为“情”而更加灿烂,因为“和”而更加长久。非常感谢李教授接受本报的采访,谢谢!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