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
文章来源:路桥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8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记者:对于都市人而言,胃炎和消化不良并不是罕见病,特别是对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上班族而言,这种病尤其常见。尽管如此,很多人对于胃炎和消化不良的认知却极为有限。那么,究竟什么是胃炎,什么是消化不良?
李巍:1968年,有人提出消化不良是指餐后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或松开腰带可减轻症状,常有吐酸和反胃等症状,可由多种病因所致。目前认为消化不良是指上腹疼痛,或上腹不适为主诉的一组症状。约有一半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过进一步检查包括胃镜检查,也未发现消化不良的病因时,则归结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在发达国家,消化不良影响了约1/4人口,每年新发病例约10%,约15%症状严重者需就医。就医者中,7%是消化不良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我国广东地区,城镇居民消化不良比例达到18.9%,天津部分人群的比例为23.3%,发病均可表现为呈急性或慢性,持续或间断。
胃炎和消化不良发病均可呈急性或慢性、持续或间断,表现症状类似。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统称,分为慢性胃炎和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不管是急性胃炎,还是慢性胃炎都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久拖不治甚至可引发癌变,危及生命。
记者:导致消化不良和胃炎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李巍: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来说,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即胃肠疾病(胃炎等)、胃动力障碍疾病,以及由药物和食物引起的疾病;功能性疾病,即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另外,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当然,环境温度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HP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而5-20%的HP阴性率则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因的多样性,HP相关性胃炎患者HP胃内分布与炎性反应一致,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消退。志愿者和动物模型已证实HP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其中结节状胃炎HP感染率最高,可接近100%。
除此之外,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亦可引起慢性胃炎。在慢性胃炎患者中,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率约为0.15-0.20%。与HP感染相比,海尔曼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炎性反应程度较轻,根除海尔曼螺杆菌也可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消退,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也可引起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的那样,胃病的治疗要坚持“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总的来说,胃炎和消化不良是机体在一定攻击因子作用下,产生病理形态和功能状态的变化。当然,这也是许多疾病的诊断模式,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考,需要有循证医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