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圣贤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3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

  记者: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在当下社会谈“圣贤”,不免有些落后和不切实际。但不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导人向上,自我约束的根基不会动摇。新形势下,这种“老酒装新瓶”的方式无疑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当下谈“圣贤”,是不是应该有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呢?

  张实龙:明代大哲学家李贽有一个观点: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在李贽看来,真正的圣人,不会太过斤斤计较,以严格的要求来衡量每一个人,因此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圣人。

  昔日,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我们是有着很深儒家文化烙印的国度,关于“道”、“德”方面,前人有着一系列完备的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乍看之下,这些要求甚至有些苛刻,成为圣贤的门槛极高,高到几千年也只有少数人能够符合这个标准。但古人又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就是说,圣人其实并非时时处处都正确,并非全知全能,只要有心去为之,严格审视和要求自己,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贤。

  记者:那判断这一切的标准是什么呢?普通人该用什么衡量自己的行为准则呢?

  张实龙:“本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本心”即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倾向与能力,人有两个方面,即素质与行为,而先天基础与天地进化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认识本心,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一、生命有生生不息的倾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也才会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付出和享受。

  二、生命有呈现自身的倾向。

  三、生命有追求“理”的倾向。所谓心安则理得,得理才心安便是这个道理。

  四、生命有追求深度的倾向。正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五、生命有追求广度的倾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天地相似,民物胞与。

  这五种倾向混搭,致精微而极广大。

  其实,人人有“本心”,但容易丧失“本心”,人始终处在交互之中,社会良知与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让人重拾“本心”。

  记者: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该用哪些途径和方法来实现自我的提升呢?

  张实龙:概况起来有几点。

  立志。立志就是立志去做圣贤,立志而做不到,不是真立志,真立志要寡欲,真立志就是听从心的召唤。

  诚敬。不诚无物,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执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多思。也就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朋友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践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能做到这些,也就是离圣贤不远了。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