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睡眠——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5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

  记者:关于睡眠,莎士比亚有一段非常文艺的描写:“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的油膏,生命的盛筵上的主要的营养。”随着大众认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睡眠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质量不好,甚至失眠的现象常常困扰着相当一部分人,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李艳: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失眠的定义是:一周至少3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和难以维持睡眠,或者有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适,伴随白天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失眠对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睡眠剥夺实验结果显示,完全剥夺一个人的睡眠,在24-48小时内,人的外观行为正常,但脑电接近慢波睡眠。继续剥夺的话,则警觉性降低,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幻觉、梦呓。3-4天后,任其入睡,在第一夜,慢波第4期明显增多,第3期相应减少,在之后的数晚,异相睡眠才代偿地增多;部分剥夺,即每天让受试者仅睡3-4小时,长期下来慢波的4期增多,3期相应减少。每天睡不足3小时,则会严重影响受试者的工作能力。

  记者:导致失眠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李艳: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概括来说,有心理压力、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根据失眠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前置因子、诱发因子和维持因子。

  前置因子指容易发生失眠的个人特质,指的是先天性睡眠生成功能低下、情绪压抑、过度思考、忧虑、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大、社交需要等情况;诱发因子也叫促发因子,指的是开始失眠的外在因素,最常见的是应激事件、躯体疾病和损伤、生活事件的刺激、社会环境的改变、原先睡眠规律突然改变(如晚上照顾婴儿)以及急性应激反应和精神疾病,也叫延续因子;维持因子指的是个体为了应付短暂性失眠,获得更多的睡眠而采用的各种不良对策。

  让短暂失眠延续成长期失眠的因素包括担忧恐惧的情绪、不当的补偿行为、歪曲的认知以及生理亢奋等。

  记者:如何治疗失眠呢?

  李艳:失眠治疗,首重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在针对失眠问题时,包含了睡眠卫生的教育,给予正确的睡眠概念,认知调整,加上一些行为技巧。这其中的刺激控制法,睡眠限制法进步程度在50%以上,是最有效稳定的方法。可能一两年后还有效果。认知行为疗法加药物治疗(70%),效果也可以,但不如单纯的认知行为疗法(88%)。

  第一步是认知改变,即睡眠卫生教育。要让失眠者知道睡眠是怎么运作的,没睡好有什么影响,使用药物有什么影响。找到失眠的原因,然后再进行认知重建;第二步是调整睡眠习惯。因为好睡眠其实是训练出来的。我们要学习睡眠知识、调整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管理睡眠连接,形成条件反射;要学会做睡眠的主人,而不是失眠的奴隶。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是睡眠的一个部分,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5%,深度睡眠也被称作是“黄金睡眠”。研究表明,占整个睡眠时间大约55%的浅睡期和轻睡期,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而只有进入深睡眠状态的中睡期、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因为在深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睡眠好坏的评价,不能光看时间,更重要的是看质量。提高睡眠质量,最终要看深度睡眠时间的长短。在睡眠科学来说,“深度睡眠”是你入睡以后大脑不进行活动的深度休息,你睡觉的这一个晚上,先进入浅睡眠,然后自然进入深睡眠,接着又是浅睡眠,继而再加深,来回交替直到醒来,人在浅睡眠时可能做梦,但深睡眠不会。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