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仪的生平与著作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6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记者: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生平事迹、“积叶成书”的典故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作为台州籍的文人,陶宗仪让台州人觉得亲切,在台州本土举办关于他的讲座也显得更有意义。吴老师,您能跟我们说说陶宗仪的生平轶事吗?
吴晶:先来说一个典故。说到陶宗仪,很多人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关于他的那个成语——积叶成书。当时家住台州黄岩的陶宗仪,遭遇进士落榜后,回乡边劳动边教书。他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看一阵书,就会放下书本,捧着早已备好的笔砚,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数片树叶,就地取材,以树叶当纸,记下阅读的心得体会和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在大树下晾着。收工时,陶宗仪把写满字的树叶带回家,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就这样,陶宗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用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有人说,《南村辍耕录》是一片片树叶“写”成的。由此,“积叶成书”的佳话也得以流传至今。
记者:您刚才提到《南村辍耕录》,这部被称为“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的书有哪些具体的价值和意义?
吴晶:《南村辍耕录》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关黄道婆的生平及她为发展松江棉纺织业所做的贡献,《松江谣》、《不平诗》、《奉使来谣》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民间歌谣,极为珍贵。特别是书中的大量戏曲史料,是目前为止我们研究金代院本的唯一史料。《南村辍耕录》是陶宗仪为我们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说到《南村辍耕录》,就不能不提起陶宗仪的另外一部著作《说郛》。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说:“宗仪喜纂述,贫不能市书,间从友人借贷得,则录其要语,名之曰《说郛》。”
《说郛》属于大型丛书,选录汉魏至宋元各种笔记汇集而成。“说”意为各家著述,侧重笔记小说;“郛”本义城邦,取“聚集”之意。这部著作收书600余种,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考古博物、山川地理,虫鱼草木、诗词评论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笔记小说集。这其中又包括野史异闻、地理博物、志怪小说。
野史异闻:西京杂记、法显记、 东方朔记、玉箱杂记、金銮密记、旧闻记、洽闻记、东观奏记、乘异记、北征记、番禺杂记、西征记;地理博物:洛阳伽蓝记、庐山记、青城山记、嵩高山记、华山记、罗浮山记、成都古今记、燕北杂记;志怪小说:搜神记、续搜神记、冥祥记、洞冥记、述异记、广异记、玄中记。
《说郛》保存了一众已佚文献,如《博物志》、《搜神记》等书,是重要的辑佚来源,推动了私家编集丛书风气。像毛晋的《津逮秘书》、程荣的《汉魏丛书》,张海鹏的《学津讨原》和马国瀚《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均是其中佼佼者。
记者:一个人的成就往往离不开他的成长经历,怎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陶宗仪呢?
吴晶:陶宗仪的人生经历颇为精彩。他从少年时代开始,“论当世,弃举业”。张枢的《南村赋并序》记载他:“二十有志于功名,执笔论当世事,主者忌之,即拂衣去。”《明史·文苑·陶宗仪传》也记载:“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务古学,无所不窥。”
陶宗仪师从张翥、杜本以及李孝光等人。张翥,即当时的翰林院国史编修、国子祭酒,参修辽、宋、金三史;杜本是国史院编修,兼通天文地理、经史百家;而李孝光是温州乐清人,号五峰狂客,以文章知名,擅乐府诗,风格高古遒劲。
中年后,陶宗仪定居松江,著述也完成于此,买地结庐,建造南村草堂。在松江,他开馆授徒,《台州府志》载:“家贫,抵松江教授弟子。”
陶宗仪还五次辞聘、隐居不仕。在元朝三次辞聘,入明后又两次辞聘,专心著述,完成《说郛》、《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等著作。
作为一名文化大家,陶宗仪积叶成书、勤奋治学的精神和崇尚实学、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值得后世之人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