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何去何从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5日 


  记者:说起过去一年的中国股市,相信很多人都心有余悸,当然,其“余震”直到今日仍存在。甚至有人编了一段话来形容过去那段“让人心跳”的日子:“从前的时光很慢,车马信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千点可以跌一年。现在,跌一千点只需要六天!”尽管有着浓郁的调侃味道,却也道尽了这大半年内投资者们的复杂心理。作为专业的金融理财师,您是怎么看待那场“股灾”的呢?

  杨文俊:2015年经历过两回让人心惊肉跳的股灾。2015年6月15日,上证指数从5178点高位突然掉头向下,大跌103点,市场陷入极大的恐慌和大面积踩踏之中。至7月9日,上证指数在18个交易日内暴跌1803点,最大跌幅近35%;8月18日至8月26日,上证指数在7个交易日内暴跌1155点,最大跌幅约29%。在6月中旬至8月末,21个交易日指数大幅下跌或暴跌,17次千股跌停。分析指出,6月股灾导火索是因为高杠杆股票配资的强平。而8月股灾导火索则是因为人民币贬值引发多米诺效应。

  对此,我也用一段话来形容:2015年,炒股的人一直在见证历史,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涨停到跌停、千股跌停到涨停、千股停牌……我的人生完整了,没完整的,明天给你整完整。经历了2015年中国股市,还有什么看不开的?

  记者:有投资者感慨,市场走势让不懂的人依然不懂,让原先懂的人开始不懂。今年,投资者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杨文俊:股神巴菲特说过,要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都是一时的,最终会恢复正常。所持股公司的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彼得·林奇也认为,不要因恐慌而贱卖股票,要看更大的局,即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市场。

  都说投资有风险,但我认为最大的风险是不投资,不承担风险。我们国家的居民投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储蓄阶段(1999年以前),居民的大量资金都是存银行,投资模式单一;第二个阶段是买房阶段(2000-2014年),居民的财富大量流入房地产,房产占居民资本配置的65%左右;第三个阶段是金融产品时代(2014年之后),买房子的少了,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P2P、股市的多了。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负利率与资产荒,如何拯救我们正在缩水的钱包?现在投资渠道多样,房产、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美元、黄金、信托、互联网平台、银行理财、存款、收藏等,我们的资产又该如何配置?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关心的话题。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收入可以分成四份:10%是要花的钱,即短期生活准备、周转应急的钱;30%属于“生钱的钱”,因为投资不等于理财,看得见收益就看得见风险,这笔钱平时可用在股票、房产、基金等投资领域;20%是保命的钱,这笔钱要专款专用,以小博大,解决家庭大的开支问题,建议考虑投资保障性保险;40%属于保本保息保值的钱,原则是本金安全,收益稳定,持续成长,建议可以考虑储蓄、债券、分红保险等。

  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千万要谨记一点:贪字变成贫。对金钱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如果任由欲望滋长成贪婪,可能会被欲望“反噬”,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还是那句话,投资也好,理财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