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英语和国学老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2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

  记者:教育问题每年都在谈,但每年都似乎谈不够。已经被国人重视了很多年的英语教育和近年来重新被大众重视的国学教育,更是让一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学生投入了大量心血。这两门学科同属语言类,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却往往遭遇本末倒置的尴尬。梁教授,您是如何看待当下的这种现象呢?

  梁怀超:如果您关注中国的教育,一定知道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其中英语教育更是问题重重。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学了10多年英语,一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这门语言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我们都知道,学语言的顺序是“听说读写”,这是非常科学的顺序,但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却正好相反,是“读写听说”。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看到英文能够读出来,但是听到声音却听不懂,开口说英语更是困难。现在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加大了听说的力度,但是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为什么?因为量太少!就像用一支蜡烛想把一锅的水烧开,火力太小了。

  记者:我们的英语教育被戏称为“哑巴英语”,您说的这个现象,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很多人关心的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这个现象呢?

  梁怀超:我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必须借助家庭的力量,通过简易的操作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触大量的视听材料,在不知不觉中听懂英语,开口说话!这套方法,我称之为“娱乐化自然英语学习法”。具体操作程序:家中备有一台电脑,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视听材料,由家长进行简单的引导,让孩子逐渐进入英语视听的世界,从而以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走上英语学习之路。

  正常情况下,只要坚持得好,10岁以下的孩子用3年的时间便可以听懂英语原声,并且可以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所以,此方案又叫“三年方案”。

  记者:和英语教育相比,我们的文化根本国学教育也频繁引起大众的关注,经历了从“热”到“冷”再到“热”的过程,大众对它的态度更为复杂。梁教授,您又是如何看待当下重新回温的国学教育呢?

  梁怀超:在我们国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还是外国文化经典,都很少重视。近几年来,关于国学教育的呼声很高,各种流派应运而生。在我看来,许多流派都有明显的缺陷,处理不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所谓的“读经运动”,让10岁以下的孩子每天大规模地背诵儒家经典,而且不加解释,我称之为“盲读”。还有一种叫“素读”,也是对文章不加解释,只是阅读的量相对较小,课余读读而已,效果甚微。

  我所主张的经典教育,内容绝不止于儒家经典,而是要扩大到诸子百家,但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挑选适合孩子认知的部分,并且要通过故事或比喻等手段加以简单的解释。比如,老子至少应该是和孔子处于同样的地位,庄子应该和孟子处于同样的地位。当然,经典教育还应该延伸到阅读国外大师的作品,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奥勒留的言论等。量不在多,而在精。选择对他们最有启示意义的言论,加以简易的解读,辅以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孩子们从小浸润于这些文化大师们的熏陶之中。

  因为,传统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教育,而经典教育则关注品行、思维、胸怀、眼光、价值观的教育。愿孩子们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品行、思维与价值观的教育。若能如此,从小处说,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学校之幸;从大处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无论是英语教育还是经典教育,我都希望能够引入家庭这个历来被忽视的教育重地,调动起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在学校完成规定内容的同时,家庭形成巨大的互补作用。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