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心猿” 孙悟空的前世今生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5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记者:如果要评选最为人熟知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应该能排进前三位。这位不畏强权顶天立地的人物,是很多人心中的“英雄代言人”。而对这位英雄人物的解读和演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您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大话“心猿”》,首先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心猿”的概念吧。
余丹:《西游记》一书,处处暗合着阴阳五行。唐僧师徒五人,皆配合五行之金木水火土。书屡以木母、金公分指悟能、悟净,则八戒应属木,沙僧应属金。龙马生于海,起于涧,理应属水。唐僧既称师父,而土又为万物之母,则属土无疑。按中医理论讲,五行暗合人之五脏六腑,水为肾气之水,木为肝气之木,土主脾、金主肺、火则为心头之火也。火无一刻而不燃,而猿又为世间最跳跃好动之物,故以火配心猿,即悟空。而观悟空从出生至得道,至因争名利生心魔,至终悔而成佛,皆可以一言之曰乃佛家之“收放心而已”。
记者: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孙悟空的形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甚至这个人物形象的起源和原型都引起过不少学者的探讨和争议。那么,孙悟空的起源是否并非来自于中国?
余丹: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起源,文化界有过很多不同的论调。应该说,孙悟空形象建构由多重因子组成:既有传统志怪“猴精”的发展,也有印度神猴的影子。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里就写道:“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也有资料显示,《西游记》源自《罗摩传》。《罗摩传》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之子,被流放12年,其妻悉多为魔王所掳,在猴王大将哈奴曼帮助下救回妻子,回国登基,最后升入天国,复为大神。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它又是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形象是“白衣秀士”,年龄较大,“九度见黄河清”。作为男一号,他的事迹是“偷蟠桃、杀虎精”。
记者:好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往往性格丰富饱满,孙悟空这个人物便是如此。作为一只知名度最高的猴子,孙悟空又不只是一只猴子。他的存在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
余丹:在我看来,“心猿”孙悟空真的不仅仅是一只猴子,他有着很丰富的形象魅力。在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性光彩、自由精神以及英雄气质。他具备了物性、神性和人性的统一:猴的外表和习性体现了他的物性;神的能力和归宿体现了他的神性;而他表现出来的人的感情和弱点则体现了他的人性。
孙悟空身上甚至还含有浓郁的“心学”色彩。所谓心猿,即“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心猿”与“心学”。明朝谢肇淛的《五杂俎》就有过解读:《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这个形象的设定跟王阳明的“心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学提倡“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求放心,致良知”等,讲求“放心、定心、修心”,都是这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