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漫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5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记者:“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高度概括了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而台州作为“和合二圣”的故地,是中华“和合精神”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台州做“和合文化”的讲座,其意义不言而喻。梁老师,请您先给我们解释一下“和合文化”的含义吧。
梁立新:“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和合”指在承认不同事物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文化是指与和合精神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其主要思想是,将自然界理解成为一个阴阳和合的统一体,强调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和合, 强调人要与自然界保持统一,同时也要保持人自身的身心统一。
记者:“和合文化”是如何起源的呢?
梁立新:和合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同步的。和合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精髓和核心。《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合,也体现人们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自身和谐的朴素思想。春秋战国以后,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许多直接的关于和合的论述。《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思想,《论语》中和而不同的思想,《黄帝内经》中顺应天时的思想,无不包含着和合思想,蕴含着和合文化的因素。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而生”,荀子认为万物化生、事物运动变化、天下的治理、精神的愉悦,都是和合的结果。自春秋战国以来,和合文化一直体现在中华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发展长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记者:台州与和合文化有哪些渊源呢?
梁立新:台州是和合文化圣地,天台山是和合文化代表性人物寒山、拾得的隐居地。智者大师所创立的佛教天台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和合思想。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北大教授楼宇烈曾指出,佛教天台宗的核心是和合。天台宗中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不仅把不同的人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把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甚至生物与没有生命的物体(即物命),也平等对待。如此广博的胸怀,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道教南宗中被称为“金丹大道”的丹诀,明确主张释道双融、性命双修。其双融双修的思想,也正是和合思想的具体体现。道教南宗的性命双修思想以及关于如何修命、如何修性的次第与方法,本质上是告知人们如何做到身心和合,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合状态。
中国第一个隐逸白话诗人寒山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于天台寒石山。300多首寒山诗中,有许多蕴含着和合文化思想的诗篇。从寒山诗中,可以读出寒山子的人地和合、人际和合与身心和合的思想。寒山、拾得生活在唐代,他们作为和合形象产生巨大影响,是在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之后。此后,原本就对寒山、拾得比较推崇的佛教界与道教界,更是将二者推向了三教共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华和合文化发展长河中的代表性人物。以寒山、拾得为原型的和合形象,已经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美好象征。
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失范、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弘扬和合文化,不啻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对于促进身心和乐、家庭和美、工作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与人地和宁,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