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的智慧与家教的魅力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4日 

 记者:“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这两段话摘录自《曾国藩家训》一书,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关键。家教问题一直是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徐教授,您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整个教育体系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徐雁:我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人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可通过建立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去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提升自我素质。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有一种家风叫做“书香”。我国向来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美好传统,诸葛亮、朱熹、曾国藩等古代大儒的家书、家训更是堪称典范。民间也有“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人生惟有读书好,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教子典范。

  记者:不可否认,读书是大家都认同的好习惯,但诚如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病”,我们现在属于数码时代,很多小孩子甚至大人都不自觉地沉迷于手机、电脑,真正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不多,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徐雁:对于现在这种“手机依赖症”,我觉得首先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充实自己的生活,尽量使自己的心思不在手机上,多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而家长更是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多引导孩子看书,多带孩子到图书馆接受书香的熏陶,建设以书香为主的学习型家庭,让孩子爱上读书。

  记者:读书是好事,但是什么阶段该读什么书,也是学生和家长要考虑的事情。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徐雁: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段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二,初三以上不作为课外阅读的重点,因为孩子面临中考高考,这个时候就不建议漫无目的地阅读,而是最好可以进入到一个缺什么补什么的阶段。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高考作文其实和日常的阅读基础密切相关,考验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考量到了家长自身。倘若家长本身就喜欢阅读,同时家里也有一些藏书,那么孩子写起作文来通常会得心应手很多,毕竟在“内存”这个因素上就占据了优势。而对于家长来说,能创造的最好条件便是给孩子课外阅读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读物,有一个自主成长的环境。

  关于如何挑选读物,也很有讲究。现在阅读资源非常丰富,用时下的话来形容便是“信息大爆炸”阶段,因此怎样从浩如烟海的读物中挑选有用的又适合自己的那一类,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读书要选择最精华的书,即那些经过了时间和空间考验过的书,比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美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让孩子能够在经典里得到最有益的营养。

  同样的,作为读者,大学生阅读的时候,身份应该由“考生”向“书生”转变。做到会读书、读好书、多读人物传记和游记。读传记可以从名人的经历中获取正能量,学会乐观理性地面对人生;读游记可以开拓视野、提升自己。

  我曾经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去书店挑书,学生看我快速地把一些书本放进购物车里就开玩笑地跟我说:“老师你还是因为有钱,所以选书才这么干脆利落。”我也开玩笑说:“老师要是有钱,搬回家的就不是书,而是书店了。”其实,我选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我会看书名、作者、出版社是不是我熟悉的那些。因为我相信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质量的保证。然后,我会打开书翻一翻,不是随便打开的,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特别看一段。有两种选择的方法,一是找你最陌生的点来翻看,一是找你最熟悉的点来翻看,看看书中的观点和你知道的观点相比较是怎么样的,通过最熟悉的部分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是否有指导意义,而通过最陌生的部分又可以看出该书对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