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常识读三国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2日
记者: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自然广为人知。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更是远远超过了正史《三国志》。也正因为它是一部小说,在依托历史这个根本的素材之余,也添加了大量的创作手法。好的文学作品跟史实往往互相成就,但文学作品并非历史本身。赵老师,在您看来,《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
赵宗彪:首先,《三国演义》是底层民众经过千年积累而集体创作的历史小说。小说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到晋灭吴(公元280年)共96年的历史。从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到晋人、南朝人的笔记、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唐代的三国题材诗歌,说书、宋话本、元杂剧,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集大成,再到清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增删,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120回本子,成书时间从三世纪一直到十七世纪,跨越了1300多年。可以这么说,三国演义是对中国民众和对东南亚影响最大的书。
记者: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甚至是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也不能免俗。有评论认为,《三国演义》代表了帝制时代中国底层民众的思想和企盼。对此,您怎么看?
赵宗彪:《三国演义》是中国民众心理的集体反映:盼明君、盼清官、盼侠客。它是中国民间思想、民众理想最真实的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而言,有着四大负面作用:一是宣扬天命和宿命。小说里说的天意,实际上是人意,即强权意志,就是愚民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每一片雪花都要对雪崩负责,每一滴雨水都要对洪灾负责。”第二,宣扬肤浅的历史循环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就认为,纵观几千年历史进程,其实分裂和分治是多于统一的;三是宣扬权力至上,权力就是一切。《三国演义》倡导崇拜皇权、崇拜权力,权力几乎是所有人奋斗的动力。权本位思想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同这本小说的传播是大有关系的;第四是道德至上,以为目标正义,就可以不择手段,凡是提倡道德至上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虚伪。《三国演义》宣扬道德,事实上是道德虚伪,书中所表现的思想,大多数内容同现代文明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格格不入的。
一言以蔽之,《三国演义》就是皇权时代民众的“中国梦”。这本书真实地展示了“他人即地狱”的情景。一切为了权力,权力统领一切。权力与阴谋便是全书的主题。
这其中,诸葛亮是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白日梦。作为《三国演义》里绝对的男一号,诸葛亮是几个“白日梦”的结合体:知识分子的权力梦,野心家们的贤相梦,老百姓们的清官梦。诸葛亮作为没有背景的农村知识青年,他自比管仲、乐毅,号称卧龙。刘备与诸葛亮志同道合,他们一人想当皇帝,一人想当宰相,均想攀越权利的顶峰。
关羽则是流民的白日梦。关羽是唯一一个后世被封神封帝的人,号称武圣人,是唯一一个官方将他推向神坛的人。流民的白日梦指的是出身底层,凭着自己的武艺,位极人臣,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又万世流芳。与此同时,关羽也符合野心家们的打手梦:对自己忠贞不渝,誓死相从,自己有个好帮手;而且也具有普通民众的侠客梦:义薄云天,能为朋友两肋插刀,随时随地能为自己服务。但是,在我看来,关羽是小忠、小义,他最大的错误是违背刘备、诸葛亮“联吴拒曹”的战略,主动挑衅东吴,结果不但自己身死战场,也让蜀国丧师失地。
刘备身上则具备野心家的帝王梦。为什么民众选择刘备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因为刘备出身最底层,与民众最接近。刘备是野心家的代表,通过努力,实现了帝王梦。纵观刘备的一生,是为了当皇帝而艰苦奋斗的一生。他为儿子分别取名为刘封、刘禅,就足以可见他的野心,因为封禅只有皇帝才可以干的事。刘备是三国里最虚伪的人,也是最成功的人。刘备的成功,在于他有一个好团队,有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等一干人帮助。天下大乱,野心家就多。但是,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支持,野心家都成不了气候。
应该说,无论是读《三国演义》还是其他书,关键还是要带着常识读书。坚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盲从,不迷信,做自己的主人。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