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疗骨质疏松症到预防跌倒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7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记者:很多人对骨质疏松并不陌生,这种骨骼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林医生,骨质疏松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林琴:骨质疏松指的是以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加,让人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根据资料显示,我国2006年5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6944万人(男1534万人,女5410万)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亿人存在低骨量(男1亿,女1.1亿)。而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还会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女性尤为突出。
骨质疏松症有很多种类型,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糖尿病性、药物性(以GIOP最常见);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因不明,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骨质疏松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疾病。
而今,骨质疏松已经和心肌梗塞、高血压一起,被医学界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
记者: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林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骨强度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所决定。骨密度约反映骨强度70%左右。临床上采用骨密度 (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
而生活中,大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归因于跌倒。根据收录在Pubmed数据库中的资料显示,针对老年社区居民(≥50岁)人群的报告对低冲击性跌倒及与之相关的骨质疏松骨折的年发生率的研究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95%的股骨颈骨折、62-94%的所有部位骨折归因于跌倒。再根据我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104例60岁以上的绝经后老年女性,根据BMD分为骨质疏松组53例和非骨质疏松组51例。采用平衡仪(Sunlight Tetrax)测定跌倒指数,测试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跌倒指数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
另外,年龄、性别、体格、生活习惯,甚至是有无患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等,都是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众多原因。
记者:如何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呢?
林琴: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很多,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多多运动、增加阳光照射、避免嗜烟、酗酒、防止跌倒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在药物方面,钙和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的最基本的药物。单独应用钙剂对于骨质疏松病人的治疗是不够的,需要联合用药。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的老年患者应每日至少补充800IU维生素D制剂。
活性维生素D预防跌倒效果要优于普通维生素D,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家族成员中最重要的成员是D2和D3。维生素D均为不同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衍生物,它在体内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钙的吸收进而调节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证明,维生素D3能诱导许多动物的肠黏膜产生一种专一的钙结合蛋白(CaBP),增加动物肠粘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促进钙在肠内的吸收。
总体归纳,患者必须意识到,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目的在于预防骨折,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跌倒会增加骨折发生风险,特别是合并OP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3不仅可以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也可以降低跌倒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