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减压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4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

  记者:互联网时代里,高速、便捷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社会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无法忽视的副产品——压力。当前社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性的词汇,很少有人能自信地认为自己没有压力。正如几年前风靡一时的香港一位巴士司机的吐槽语录:“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谁都有压力。”郝老师,您是怎么看待“压力”这个现象级名词的呢?

  郝正文:从名词上解释,压力的产生其实有压力源,而压力源包含三方面,即客观发生异常变化、身心异常感受(如抑郁、恶心、乏力)以及工作和健康受到了影响(如低效、吃睡不香等),只有这三者同时存在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压力异常。

  互联网时代,选择多了,也容易让身处其中的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要不要转型,是做线上生意还是守住线下,保留经典还是追求创新;在这个创业无门槛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创业的难易,以及结果的成败;互联网时代,“90后”似乎更有发言权,“90后”“80后”“70后”如何同堂议事;互联网时代,什么都追求快,快销产品、快餐文化,甚至连恋爱和婚姻都可以速战速决。这种成也快败也快的速度,让很多直呼“心脏受不了,压力太大”。

  根据2015年雷格斯调查数据显示,78%的中国商务人士称职场压力空前加大,远超全球平均水平53%;2013年,中国中青年人82.2%处于或接近“过劳”状态;75%以上的健康问题与情绪及压力有关,其中包括失眠、胃肠病、肩颈病、高血压、冠心病等。2009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指出,中国患抑郁障碍的人群达9千万,其中压力过大、持续得不到排解无疑是重要的一项;

  其实,压力只是21世纪才出现的热词,而减压已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记者:有了压力,就要正视压力,并且要以实际行动去缓解压力。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一帆风顺。郝老师,很多读者对您的“一分钟解压法”很有兴趣,也有人存在疑问:要兼顾的事情那么多,压力那么大,用区区一分钟减压,可能吗?这么玄乎的“技能”,我们一般人需要学多久才能掌握呢?

  郝正文:我的回答是:肯定能,只要你愿意!至于多久掌握,可以这么说:懂了,立马就会;不懂,就从感知开始!

  凡是能感知到的压力就能减轻,而凡是感知不到的压力,也几乎不存在。压力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压力来时、去时都源于人的一念,压力既能一念升起,也能一念减压,所以才有了“一分钟减压”这个定义。我对一分钟减压的定义就是:当下感受,当下释放。

  我归纳了十种“一分钟减压”的方法,概括起来便是:深呼吸减压法、金鸡独立法、呐喊法、惊涛拍岸法、香纳法、一念反转法、观呼吸法、冥想法、榜样法和自师法。在讲座当天,我会对每种方法的起源、原理、适用情境等作详细的解读。

  毋庸置疑的是,自己压力大或者不大,“一念心起”是善是恶,最快知道的人只有自己。最起码,知道自己有没有生气、焦虑、不安、恐惧、悲伤等,而这些情绪产生的时候通常都会伴随有相应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慌气短等。情绪也罢,生理现象也罢,其实都是非常态压力下的典型生理、心理反映。因此,不让压力堆积发酵,在每一个当下,把压力释放排解,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