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书本,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5日 

 □本报记者 李承静

  记者: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代人认为,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话虽没错,但倘若能够实现行万里路的途中读万卷书、身体和灵魂同行在路上,那就更加完美了。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王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同行”话题?

  王晓剑: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旅行与读书》,作者是詹宏志。这本书被评为2016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是一本没有图片的旅行游记,不提供可以按图索骥的旅行指南,却带有丰富的想象与画面感。

  作者的旅行多由读书而起,十个推理小说般的精彩故事,犹如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恐怖袭击过后的巴厘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十场梦幻之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在作者看来,关于旅行的阅读,其实是从旅行结束后才真正开始的。在旅行之前,我们对旅行的阅读是一种“想象”;在旅行之际,我们对旅行的阅读则是一种“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后,或者“一再完成”之后,才是我们真正对旅行了解的开始。不管是哪一种“阅读”,总是在旅行完成之后才开始。

  记者:请您为读者推荐几本旅行主题的好书吧。

  王晓剑:有几本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例如蒋勋的《吴哥之美》。这是2000年前后蒋勋在吴哥窟陆续写给好友林怀民的信,2004年集结成册出版,2010年左右绝版。从1999年开始,蒋勋前往吴哥这片土地不下14次,自己去或带徐克、林青霞等朋友前去,在巴黎、在吴哥窟,感受阇耶跋摩七世和皇后极安静的微笑。

  在这本书里,蒋勋老师走进大吴哥城,在巴肯山、巴芳寺、巴扬寺、空中殿宇与象台间流连,看浮雕,看生死,看繁华生落,看“高棉的微笑”无所不在,看庶民生活的痕迹,看庄严的引道,看七百年前元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看到的皇宫;描写城郭,描写宫室,描写象台,描写天宫,可以一一和当下的吴哥窟印证。读来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虽然是书信集,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导览手册。

  最近这一年,我自己读了很多有关日本和京都的书,如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苏枕书的《有鹿来》、《京都古书店风景》,王家敏《日本:隐逸的日常》。读了这些书,第一次生发想要去京都的冲动,就像工会疗休养的目的地一样,散步,逛古书店,累了就睡,醒来就走,路边喝喝咖啡,街上随意逛逛,这样的状态多么自在。

  在《京都一年》里,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本书主要介绍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犹如一幅白描长卷,将日本的历史生活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舒国治在他的《门外汉的京都》里说,自己一次又一次去京都,是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了小桥流水,也为了川上的大桥流水,为了氧气,也为了睡觉,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一直逛到天黑,早早睡下,次日又早起,如此两三日下来,精神极好,神思极清简。即使白天在公车上睡着了,错过站点,索性睡到终点站再折返,反正左右无事。作者把京都当成一座电影的大场景,以门外汉的心境,看沿街的店铺,看其中的匠人,看着和服的女将在门口送客,做一个只看山门的门外汉,看寺庙,看屋顶,看旅馆,看长墙。

  我觉得,我们因为读书而触动某一场旅行的动机,我们也因为读书而规划了某条合情入理的或曲折诡异的旅行路线;我们更选择了书本作为行动时的锦囊,一举一动都向它探问,并且乖乖地遵从它的各种建议。这种且行且阅、且阅且行的方式,便是对“读着万卷书行万里路” 最好的诠释。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