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艺术鉴赏与审美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李承静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6日
□本报记者 梁亦慰记者:一提起“艺术”这两个字,许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色彩斑斓的油画、韵味十足的中国山水画或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其实,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追求和享受艺术的需求不断提升,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王老师,您长期从事美术绘画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首先请为我们讲解下,什么是现代语境下的艺术鉴赏与审美?
王谦:现代性语境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语言环境。语境即语言环境,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包括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局部的语言环境是指学习者部分时间生活或学习于该门语言环境中。而人工语言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头脑中用该门语言复述、描述、记忆或营造某些场景。艺术鉴赏与审美则是一种再创造活动,是鉴赏者内心感受的体现,即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这个过程中,人的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记者: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鉴赏艺术时,为什么同一件艺术作品,不同的人赏析的角度亦不相同?
王谦:对现代艺术的鉴赏和审美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而感知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为复杂的知觉。当我们面对同一幅画、同一首诗、同一部电影时,因为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态度的不同,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喜好程度也不同。比如有些人欣赏油画,单纯注意色彩的应用,获得视觉上的享受,有些人却侧重于构图、寓意,甚至作品中光的运用等。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鉴赏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层次有所区别,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审美也是各不相同的。
记者: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看起来非常抽象,表达的含义让人难以理解?
王谦:现代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思想的开放程度和对自由追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模式,很多作品不再局限于古典唯美,或表现出那种大喜大悲的精神情感,或变得通俗大众化,反映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部分现代人比较注重于搞个人艺术,在创作中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或是对社会的不满。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形式各样,有抽象的、夸张的、怪诞的,很多作品基本没人能看懂作者到底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许这正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个性化,又似乎是大众化,因为艺术作品跟鉴赏者的审美心理关系密切,鉴赏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就决定了他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
记者:对于您本周日举行的讲座,不少艺术爱好者都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您打算从哪几方面进行讲解呢?
王谦:我本次的讲座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结合传统美术鉴赏,对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流派作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讲述在现代艺术鉴赏与审美的过程中,审美心理和审美直觉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就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给人们生活带来艺术审美的变化,作一个简要的阐述,从而说明在现代语境下,艺术鉴赏与审美中关于审美心理和审美直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