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圣地”理据漫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梁亦慰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1日
记者:台州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不仅是现代化港湾都市区、国际智造名城,也是海上丝路港城和山海宜居美城。2016年8月,台州市委书记王昌荣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台州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和“制造之都”。杨老师,什么是和合文化?
杨供法:“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名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经过我的概括,“和合文化”基本内容中的本体论为“和实生物”,核心价值为“以和为贵”,天人关系为“天人合一”,处世准则为“和而不同”,对外关系为“协和万邦”,社会理想则为“天下大同”。
记者:台州为什么会被称为“和合圣地”?
杨供法:我简单讲几点,台州所以被称为“和合圣地”,其中一个理据是移民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台州是移民社会。西汉时,台州移民有2次大规模迁出:一是建元三年(前138年),因地处东瓯王国的台州经常遭受闽越威胁,东瓯王广武侯请求朝廷同意,是年“率其众4万余人,家庐江郡,自此国除”。二是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根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东越王余善反汉,遭部属所杀。诏曰:“东越险阻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遂虚其地。此后的历史中,台州还有3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一是六朝时,有49姓由北方迁入台州;二是唐宋时,特别在南宋,迁入台州超过160多个姓,其中迁入天台99人、三门32人、温岭22人、玉环10人、临海18000余人(数据是综合《民国台州府志·户口表》卷四登记的各地人口变迁情况所得);三是元代,迁入天台县境的有31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的有9姓氏,迁入今温岭市境的有3姓氏。
移民为和合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文化元素,也带来了文化多元易引发文化冲突和族群矛盾。如此情状,必引起地方政府关切,迫切需要一种和文化来教化民众。可见,社会要求是促进天台山和合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都是神圣的。天台山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重要源头。天台山为三教并存和合的典型名山。天台山与其他名山的文化生态不同,呈现出一种“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文化格局。不仅三教并存相处,而且主张相互和合。
记者:如何去弘扬和合文化,进一步打造“和合圣地”?
杨供法:首先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举办了10多次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发表和出版了300余篇(部)论著,但当前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概念有待界定;体系有待概括。经过提炼,我认为这个概念应当是天台山和合文化发源于先秦、开始于汉晋、成熟于陈隋唐宋、正名于清代,是以天台山儒释道和合思想为主要内容、以“和合二圣”为命名符号的区域文化。
至于弘扬和合文化的措施,我建议下一步精心去挖掘天台山文化典籍和合元素、提炼天台山和合文化概念内涵、梳理天台山和合文化发展脉络、搭建天台山和合文化内容体系。其次,多树立典型,将和合文化融入城乡建设,把和合文化通过“百分一文化计划”融入城市雕塑等文化设施中。同时,也要把这种文化融入生活,使其家喻户晓,在做、品和听讲中领会、内化台州和合文化精髓,并化成文艺,扩大宣传,加快产业化,促进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