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文章来源:今日路桥 作者:梁亦慰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8日 

□全媒体记者  梁亦慰

  记者:当前,在我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中,有一本好书被干部群众广为传阅。书名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以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蒋老师,您认为它是一本怎样的书?

  蒋美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的采访实录,通过多人访谈的方式(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后生形象,他拥有远大志向,又具有勤学好思、创新肯干、善于团结等优点。通过进一步深度阅读,包括精华摘录和拓展阅读等,我们可以对习大大那些年的成长历程有更多认知: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天生的,而是历经岁月磨砺,才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今年10月,这本将近500页的厚书进入了我的阅读计划,我在不到2天的空闲时间里读完,内容很精彩,给了我很多启发。阅读这本书前,我没有想到习大大仅15岁就上山下乡,而且是他自己主动报名的;更没有想到他的外公还是北京大学法律系高材生,难怪习大大那么酷爱读书……读完全书后,习大大读过的书、遇到的人、做过的事,包括他的原生家庭,都会给精读全书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记者: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全书概要。

  蒋美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共收集了29人的采访实录,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比如雷氏兄弟、陶海粟等,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比如梁家河村民和赵家河村民等,还有当年与他相知相交的各界人士,比如曹谷溪、刘明升等。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大大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读此书前,为了更好地认知历史,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为缓解文革以来城里学生不能继续上学、不能就业的尖锐矛盾,毛泽东发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而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的许多知青被下放到边远省份或本省的农村插队,习大大是其中之一。

  记者:那么,在习总书记度过的知青岁月中,村民对他的评价如何?

  蒋美丽:我们可以在书里看到,1974年1月,习大大被选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后,前党支部书记梁玉明评价:“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村民王宪平说:“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村民武晖说:“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村民张未庞、吕候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很朴实,也很现实,能不能和农民一样干活是树立威信的前提,习大大被选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是实干的结果。

  一个人的能力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的,习大大通过带着村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不管是办沼气、打坝造田、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目标都是让村民吃饱穿暖过好日子。村民喜欢他,因为同吃同住同劳动;村干部喜欢他,因为他能干也会干,还擅长说服大伙一起干,而且总能干出实效。习大大借调到赵家河村搞社教工作时,作为普通团员,8个月的突出表现,包括带领村民打坝造田、创办青年夜校等,让他最终赢得了村民和公社领导的普遍认可。

路桥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3      技术支持:台州橘子红了